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3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参赛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
- 11/11铁路机车牵引电传动的技术变革历程
- 11/11陕西省领导调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11/10孩子总想玩游戏,家长别盲目阻止,掌握背后逻
- 11/10对电力电子技术的认识
优化农村电商服务站运行的保障措施
1 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可度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以电子技术支撑的“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正在渗透至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乡镇要进一步认识发展电子商务既是商贸流通工作的有力抓手,更是精准扶贫、电商扶贫、农产品变商品等工作的有效载体。
(1)进一步加快电商工作的推进力度。各乡镇要按照建设规范的要求,把握好时间节点,尽快启动淘帮手选定、站点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夯实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建立完善电商生态体系,促进电商发展。
(2)进一步加强电商宣传氛围的营造。电子商务进农村得以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在于电商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于电商氛围的宣传营造。各乡镇应在道路要塞、人员密集场所,利用刷墙标语、写真广告、LED字幕、微信圈、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电商工作的宣传,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3)进一步加强对于各大媒体的利用程度,积极宣传农村电商政策下的效益,营造出利于电商发展的舆论氛围,使得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提高参与度。通过严格建立起工作机制,及时工作前期的效益,大力推广经典有效的经验措施,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区域的综合辐射作用。
(4)提高生产者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通过制定产业联动方案,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乡镇企业开展网络销售提供全方位支持。网络代销虽属电商范畴,却牵动着当地一产和二产。扶持代销业务不能仅仅依靠商务、邮政等直接关联部门,各地农业农村局(农委)、经信委、所在乡镇和村两委都应该参与其中,鼓励当地特色农产品和轻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大户、合作社、企业主动对接电商服务站,形成电商与农业、制造业相向而行、联动发展的效应。
2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提高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覆盖范围广、辐射作用大的农村网络化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建立各阶层的服务机构,利用技术设备和人才咨询等服务帮助和指导农民掌握电子商务的技能要领,善于使用各类设备设施,运用电商网络的思维。支持农产品的本地加工及商品包装等设备的完善,以及精深加工、物流仓储、营销策划和金融保险等全链条服务;推动农村传统生产和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增强产、供、销协同能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农村产品商品化率,提升农村流通服务质量。支持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整合物流快递资源,开展共同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合理规划,在区域节点建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智慧物流。原则上,资金用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不低于50%。
(2)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产业链。
(3)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体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各镇政府联合协作,统筹规划各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结合便民服务中心、邮政等各类资源,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运营下,根据每个行政村重点建设1个站点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服务站点按照相关建设标准进行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每个站点需提供30m2~100的场地,包含综合服务和物流仓储等功能,建立标识统一、平台互通、功能集约、服务规范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体系,完善信息报送、日常网络安全管理、考勤管理、货物配送等规章制度,使其能够承担创业指导、网上代买代卖、物流代收代发、缴费支付、小额取现、电商信息推送、O2O体验店等多项服务功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形成上下联动、广泛覆盖、高效便捷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络。
(4)建立镇、村两级上行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遴选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作为示范项目承办企业,开展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依托物流承办企业,整合现有的快递公司,农村流通网络资源,开展“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农村物流配送站点建设,并与镇、村两级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站点同步建设。乡镇(园区)级服务站建设规模不少于30,具备中转仓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等功能,村级服务点建设规模不少于10,具备快件信息发布、代收代发、代销代购等便民服务功能。各站点配置物流信息系统,整合农村物流需求信息,连接供应链、物流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标识、统一配送。有效解决农村“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实现城乡物流互联互通,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现代电子技术》 网址: http://www.xddzjs.cn/qikandaodu/2021/0122/612.html
上一篇:工业控制中电子技术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