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6/17229平米现代中式大平层,稳重大气舒适,另一种
- 06/17喜欢现代伊兰特,酷酷的外观
- 06/17这里“迷你西瓜”火了!不到3斤,像苹果一样削
- 06/17【来这里打卡(28)】光影长河映射新中国巨变
- 06/17捷尼赛思GV60路试谍照曝光 将与现代Ioniq 5同平台
关于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催生了各种形式的行业,但是对于任何行业来说,无论是机械化的工厂,抑或是电子信息企业,其运行和运作都离开电力能源,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其用电量也急速上升。在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电力本身的负荷压力也不短加大,在供需出现不协调的时候,就需要拓宽能源的供给渠道,通过新的技术方式,对各行各业提供必要的能源。此时将电子技术应用在电子控制当中,变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使得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 电力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是电力控制的关键技术,它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电子系统内部对电子元件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子系统的工作效率,可靠性提高。除此之外,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也可以为现代的企业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效益。电子技术现阶段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集成化和全控化,通过两者有机融合,可以使得电子系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提高其运作效率,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1]。
2 电子技术的特征
2.1 集成化
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集成化,早期的电子技术应用在电气控制时,主要是通过电子元件实现有效控制,然而那时的控制难以实现联机,单方面的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元件转化为芯片,芯片由于体积小、存量大,便可以通过在芯片内设置相关程序,实现各个芯片的有效联机,实现集成化。集成化的电气系统,可以明显提高其运行效率,除此之外的联机,也可以使得方便工作人员对其的监察,对于临时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从而可以有效保障电气系统的稳定工作,并且也极大地提升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促进电气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全控化
上文说过,以往的电子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元件来实现提高对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但也明显存在着元器件单独运行的弊端,并且由于数量庞大,使得对其的全局控制很难实现,从而降低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随着技术的发展,芯片工艺的日益成熟,电子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电气运行的控制运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对自身的监测和控制。一旦自身运行出现问题就会自动断电,并通过程序传达给监测系统,从而可以方便监测人员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基于此技术也可以实现全控化,方便对整体的电子技术实现控制。
3 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3.1 应用于软开关控制装置中
开关控制对于电气系统的运行是极为重要的,在当今的电子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气系统对于电磁兼容性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便导致电力装置要变得更加小型和轻型。电力装置的小型化和轻型化,也使得对其的控制需要更加的精细化,对于传统的电力系统来说,对变压器等元件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开关装置来实现,从而可以降低对空间的占用。然而开关装置的小型化和轻型化,也使得在实现运行中会造成较大的损耗,对整个电路工作的效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虽然迫于需要提高了自身的效率,但也提高了风险性,电子技术在软开关控制装置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其的更加精密化的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2]。
3.2 应用于电路保护装置
众所周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其电力需求也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电路的负荷,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靠传统的保护装置进行整个电路的保护是很难实现的,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电路保护装置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又不能降低企业的安全保护,不能够为了发展便忽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传统的电子元件是无法满足当今的需求的,随着电子元件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提高,传统保护装置跟不上时代步伐,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此时将电子技术运用在电路保护装置则可以提高对整体电压的精细监控,从而提高保护水平,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从整体上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效益和人民安全权益的[3]。
3.3 配置完善的配电网络传感器
配电网络传感器在电气系统的运用是极有必要的,通过优良的传感器和操作器,可以提高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方便对电气系统的控制。将电子技术运用在传感器等设施中,便可以通过上传数据从而形成大数据,提高对整体布局的监测和控制,配置完善的配电网络传感器,利用电子技术从而实现精准布局,对于重点部分实行更加精密的控制,并且可以为配网扩张和配网组合模式给出最优的决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文章来源:《现代电子技术》 网址: http://www.xddzjs.cn/qikandaodu/2021/0617/824.html
上一篇:汽车电子技术中传感器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