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6/24这些才是汽车行业最牛的技术,那些电子技术只
- 06/24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组建产业人才实
- 06/24中堂华迅电子科技项目预计明年7月投入使用
- 06/24三贤电子科技产业园 当年建设 当年投产
- 06/2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实施
现代学位服设计中中国汉服元素的应用略论(3)
[1]孙云.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5):197-199.
[2]赵肖倩.基于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礼服设计[J].西部皮革,2015,37(24):38-39.
[3]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郝蕾,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及应用。
服饰艺术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们智慧和汗水的文化艺术结晶。在中国风、东方思潮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尝试将眼光投向传统元素,将其抽象为不同的艺术形态,融入服饰设计之中。其中,学位服作为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它拥有“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成了设计师们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实现了对服饰文化设计的个性化延伸。一、相关释义(一)汉服。顾名思义,汉服指的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人称为汉衣冠、华服,是在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聚居区所形成的一种服饰样式,也是承载着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汉服的发展历程中,汉服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中国汉服元素之中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代表了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文化气韵。伴随历史的发展,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更多的文化圈,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蒙古、不丹等国家都借鉴了汉服的特征,将“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饰价值充分表现出来。从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素纱蝉衣”中,可以看出汉代的衣冠制度已经较为完善,它充分借鉴和沿袭了秦制的服饰体系,男女服装仍然沿用着深衣的形式,蝉衣包括中衣和深衣,剪裁和做工十分考究,同时,汉代服饰在整体上显得凝重、典雅,通过曲裾袍和直裾袍的基本特点,将服饰的艺术美感呈现出来,使汉代冠服制度更具艺术影响力。(二)学位服。从发展源头上看,学位服源于欧洲西方国家,主要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这四部分组成。1994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符合世界惯例、统一规范的学位服。自此,中国学位服成了学位获得者在学位授予仪式上穿戴的表示学位的正式礼服,是高校学生获得学位的、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之一。按照国际惯例,学士学位帽为方形黑色、博士学位帽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帽流苏为深蓝色,校长帽流苏为黄色,博士学位袍为黑、红色 ,硕士学位袍为蓝、深蓝两色,学士学位袍为全黑色,导师学位袍为红、黑两色、校长袍为全红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学识,具备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二、现代学位服设计中中国汉服元素应用的重要性(一)满足学科建设的发展需求。在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大学从办学模式上加速转变,在学科价值上不断升华,旨在打造本学校、本年级的发展特色。办学方式的转变、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时代审美水平意识的提高,使学位授予对学位服的要求逐渐增高,服装设计师所关注的层面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位标识,更要注重挖掘服饰文化中深层次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内涵,在考虑本文文化背景的同时,实现整体风格统一、时代特色鲜明,进一步展示出学位的严肃性,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要在确保学位服品质、文化特色定位的同时,将中国汉服元素应用到学位服设计中,能够达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使不同的学位级别对应不同的学位服饰,如学士服、博士服、导师服、校长服等等,从而体现我国各大高校多学科的发展特点,满足专业个性特点,以此强化学士服的传统文化价值。(二)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积淀的中国汉族文化,是对中国服饰美学思想观念的继承和推动。在探寻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的过程中,担任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的性质,遵循其鲜明的文化发展脉络和演变成果,使中国古代的服饰礼仪文化能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在构建“中国化”基本政治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过程中,达到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基本精神的全面融合。将汉服中的色彩、配饰、服饰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领域,在增强学位服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创新。(三)打破过度西化的传播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视域带来了剧烈冲击,在学位服的设计中也是如此。因为中国最早的学位服是由西方引进而来,所以现行中国学位服仍蕴含着西方宗教袍服的形制和象征意义。尽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学士服加速改良,但是在“西式”风格的束缚下,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学位服,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学位服上的融入,仍然处于研究的空白。季羡林曾说过:“21世纪是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这是基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加速形成。”这种民族文化意识的崛起和加强使服装设计呈现出“本土回归”的取向,以“中国式”风格学位服为代表的服装改良思潮具备更加突出的艺术特点,让学位服的中国特色展露无遗。三、现代学位服设计中中国汉服元素的应用策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门类逐渐增多,学位授予时“服不对科”的现象较为突出,再加之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很多学位服都强调了象征性和西方服饰的特征,使学生们对于中国服饰文化的认识变得更加模糊。学位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单单是用于某一场所的特定服饰,更重要的是被注入了身份文化的知识象征。因此,创造属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位服,融合传统优秀服饰元素,成了摆在广大服装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一)增强服饰装饰技法。汉服以其款式鲜明、配饰讲究、刺绣工艺精湛而闻名,它的服饰特点是较为宽大,衣袖宽松,交领使用的比较多。同时,在汉服的配饰上,图案光滑平整、刺绣交错立体、金线精致华美,以生动的象征性图案装饰为主,刺绣的艺术特点较为突出,因此能够突出服装本身的艺术性。将刺绣艺术融入学位服设计,能够以精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设计,体现独特的色阶变化和强烈的光影效果,以较强的工艺美感,彰显学位服饰的深沉和内敛。例如厦门工学院是国内第4个有自己学位服的高校,学院自主设计的学位服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地融入了别样的服饰刺绣手法,领子、纽扣之处都设计有独特的纹饰纹样。设计师根据学术科目的不同,在文科学士服上绣着海洋的纹饰,在工科学士服上绣着山体纹饰,在学位袍上用金丝刺绣技法,将汉服的刺绣图案和当代学子的审美相互结合,并通过现代工艺进行实践,使服装呈现出较强的艺术质感。(二)提升服饰颜色搭配。汉服受秦代服制的影响,在服饰方面崇尚黑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形态的丰富,汉服的颜色搭配变得多样化,转变成为强烈的对比色以及色彩艳丽明快的组合色。同时,汉服饰色彩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五大正色(白、青、黑、红、黄)、五大间色(绿、橙、褐黄、淡青、紫色)的组织搭配上,呈现出较强的文化内涵,为此设计师在构建独特的学位服饰上,要立足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将汉服的造型、色彩、纹样纳入制作工艺之中,以视觉符号和固定特征,展现学位服装的文化风貌。例如,由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老师设计的学位服在色彩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搭配,学士毕业装配黄绿色胸片,蕴涵“如木在林”之意,襟怀四扣,象征四载春秋;硕士毕业装配玄紫色胸片,蕴涵“如水在渊”之意,襟怀七扣,通过颜色的对比协调,使传统的学位服拥有更加多变的表现形式,改变人们对学位服的客观印象,在黑、黄、绿、紫的色调搭配上,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三)加强服饰造型设计。在学位服饰的设计上,设计师通过对汉服元素的综合,在款式、纹样、染色、材料、工艺等方面与现代结合,加强服饰造型设计。第一,用现代服装设计手法增添学位服的适体性、时尚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位服中融合汉服的飘逸质感,在造型上形成几何式、立体化的挺括造型;第二,逐步增强对装饰模式的创新设计,充分借鉴汉服刺绣的装饰设计特色,逐步加强对中国学士服的艺术质感,对学位服的细节进行巧妙的改良。例如,学位服的学位帽流苏可以设计成为灯笼穗、长袍上可采用传统的牡丹花图案、学位袍的造型上可以运用传统的均衡的对比手法,运用四方连续等纹饰图等,以此营造出独特的服饰美感,让学位服能够融合人体工程学,集美观、实用为一体,呈现出更加突出的造型艺术设计效果。四、总结综上所述,汉代冠服是一部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为一体的服饰典范,同时,汉代冠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典范,能起到约束行为和规范身份的作用。将汉代服饰形制、色彩、纹样和礼仪文化等运用到现代学位服设计中来,展现出当代学子的学识、文化、风貌,呈现出了我国独有的学位服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诉求。要想增进我国高校学科专业门类和学位服匹配度的提升,广大服装设计工作者要结合学位服的文化特点,融入创新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同时,要在服装的图案设计、纹饰设计、造型设计、质感面料设计中,提高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位服饰具备鲜明的艺术特点,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参考文献:[1]孙云.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5):197-199.[2]赵肖倩.基于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礼服设计[J].西部皮革,2015,37(24):38-39.[3]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文章来源:《现代电子技术》 网址: http://www.xddzjs.cn/qikandaodu/2021/0708/843.html
上一篇: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分析当代工笔人物造型的发展